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一段时间以来,在注重财务报表、抵押物和担保人的传统信贷模式下,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产轻、管理弱、风险高,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发展难题仍难以纾解。
针对这一状况,近年来,大连市深化信用数据应用,打造公共信用信息与金融信息融合应用信贷模式,为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助力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的“信动能”。
“工信e贷”提供“信动能”
春风浩荡,万物生长,大连恒宝四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恒鳌却曾每天心急如焚。恒宝四达是一家从事汽车散热装备研发制造的小企业,因经营回款周期,资金出现暂时性周转困难,现金流紧张,作为一家轻资产运营的高新技术企业,由于缺少足够抵押物,恒宝四达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其他融资渠道的利息又让企业难以承受。
2023年2月上旬,王恒鳌通过大连信易贷平台了解到中国工商银行“工信e贷”产品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通过扫码在手机上完成了额度测试和业务申请,“没想到工行普兰店支行马上联系了我们,了解企业的经营及需求情况后,又为我们开辟了绿色通道,仅用两天时间就给我们审批并发放了200万元的信用贷款,年利率也只有3.75%,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王恒鳌感激地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像恒宝四达这样的中小微企业,在大连还有许多。因为缺少贷款抵押物、信息不对称等,中小微企业时常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情况。企业成长离不开金融活水滴灌,为充分发挥大连“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优势,助力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大连市信用中心联合工商银行大连分行历经15个月的研发,率先在全国试点破局,于2021年底创新推出了基于公共信用信息与金融信息联合建模的“信易贷”示范产品——“工信e贷”。
作为全国首个信易贷主动授信模式的融资产品,“工信e贷”上线至今,实际投放信用贷款超15亿元,同时为区域内近3万家信用良好中小微企业主动精准预授信110亿元左右,为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助力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的“信动能”。
大连创新推动公共信用信息与金融信息融合应用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成效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的高度肯定,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专刊向全国推广,成功经验同时获评“新华信用杯”全国优秀信用案例。
信用信息和金融信息
碰撞出企业“精准画像”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21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截至2021年末金融机构用于中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为50万亿元,占社会融资存量总规模的15.9%。
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银行业曾推出“公积金贷”“银税贷”等产品,但都是基于特定领域信息对企业进行信用评估,银行难以全面掌握企业信用状况。
“多年来,大连在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信用监测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去年还获得全国第二名的好成绩,公共信用信息归集覆盖到了全市50余个单位11000余项事项,在建设好‘信用大连’的基础上,我们尝试打破信息融合应用壁垒,构建多元数据底座,创新数据共享模式,让信用赋能金融,赋能实体经济。”大连市信用中心主任黄权告诉记者。
“工信e贷”以公共信用信息数据为基础,打通与金融数据的壁垒,基于企业经营、水电气费、五险一金、纳税、行政处罚等海量数据,运用“数据安全屋”“同态加密”等先进技术,在数据不出库前提下,让企业公共信用信息和金融信息充分碰撞,通过“联邦学习”建立评价模型,对企业精准画像,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两类信息“可用不可见”的安全应用方案,并建立了全流程管控模式。
此外,“信易贷”基础平台提供“白名单”推送功能,将各区县、各部门推荐的优质“白名单”企业一键推送至各金融机构,供金融机构重点关注、主动对接,并在“信易贷”基础平台政府端创建“领导驾驶舱”,提供“信易贷”业务各维度信息可视化展现。“信易贷”基础平台还可通过“企业生命树”生长状态和树叶颜色变化展现企业经营状况和风险程度,通过订阅服务,主动向金融机构推送获贷企业经营异常、列入失信等情况,提示加强贷后跟踪管理,确保金融安全。
具备三大优势
“‘工信e贷’具备主动授信、一键知信、线上操作、用券降息等特点,贷款金额单笔最高300万元,额度可循环使用,期限最长一年,推出以来深受大连地区中小微企业的喜爱。”中国工商银行大连市分行副行长李秉章告诉本刊记者。
——依托评价模型主动为企业预授信,让企业融资不再“难”。为防范风险,银行会严控信贷不良率,按照传统模式受理中小微企业的贷款申请,往往审批流程相对严格繁琐,“工信e贷”产品则是依托联合建模测算直接为企业进行主动预授信,打破企业跑银行找融资的惯例,金融机构急需的纳税、企业不动产、知识产权等信息均已纳入《大连市公共信用信息目录》,通过“你有需求我来征”,帮助金融机构提高“你有信用我来贷”的普惠金融服务比重,最终让企业受益。
——打造“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申贷模式,让企业融资不再“慢”。过去企业申请贷款都是填完